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健康宣传 > 生活起居 >
生活起居

洪涝灾害健康教育关键点(二)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7-22 14:44:15     浏览:

    洪涝灾害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针对饮水卫生、食饮卫生、做好环境卫生和常见传染病预防的健康教育。

    所有在洪涝灾害期间发生最常见的传染病是的消化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这些疾病都是经口传播,以此,预防的关键是“管住口”。

    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关键行为: 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关键措施: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

    管好饮食:做到不吃不洁、生的或半生食物,饭前便后洗手、生熟分开。

    管好水源:做到不喝生水、喝开水;饮用自然水源前要消毒。

    管好粪便:消化道传染病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未经消毒,不准乱倒。

    灭“四害”:消灭蚊子、苍蝇、蟑螂、老鼠。

 

洪涝灾害期间传染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1 霍乱

    (1)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典型症状为无痛性腹泻、少有发热、米泔水样便、每日数十次、无里急后重(想大便,又解不出)。

    (2)患者和带菌者(已感染还没发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是经水传播,也可通过食物、密切接触和苍蝇等传播。

    (3)霍乱的预防,首先是对病人进行迅速隔离和治疗。

        预防霍乱最关键是把住“病从口入关”。

    ① 病人应隔离治疗,要有专用碗筷,对患者的粪便、呕吐物要做消毒处理;

    ② 食物要煮透煮熟,生熟食物要分开,特别是食用海鲜食物(甲鱼、虾蟹、贝壳类等);

    ③ 不吃生东西,生吃瓜果要洗烫,不喝生水;

    ④ 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归来要用洗手液或肥皂洗净手;

    ⑤ 餐具、食物要防止苍蝇叮爬;

    ⑥ 流行季节(5-10月份)期间,少去路边大排档就餐,少食凉菜,尽量少参加大型聚会、宴请活动。

 

        2 细菌性痢疾

   1)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致的肠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夏秋季,典型症状为每日腹泻数十次,伴有里急后重(想大便,又解不出)。

    (2)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通过水、食物或经过苍蝇传播。

    (3)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最关键是把住“病从口入关”。

    ① 食物要煮透煮熟,生熟食物要分开,剩饭菜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② 不吃生东西,生吃瓜果要洗烫,不喝生水;

    ③ 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归来要用洗手液或肥皂洗净手; 

    ④ 餐具、食物要防止苍蝇叮爬;

    ⑤ 家里有病人时,要有专用碗筷,同时妥善处理好粪便、呕吐物。

 

        3、伤寒

    (1)伤寒是由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体温可达到摄氏40度。

    (2)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通过水、食物或经过苍蝇传播。

    (3)预防伤寒要注意饮食卫生,具体措施如下:

    ① 患者及早隔离治疗,要有专用碗筷,同时妥善处理好粪便、呕吐物,体温正常后15日方可解除隔离;

    ② 把好“病从口入关”,生熟食物要分开,生熟食具分开使用;生吃瓜果要洗烫;饮开水;

    ③ 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归来要用洗手液或肥皂洗净手; 

    ④ 餐具、食物要防止苍蝇叮爬;

    ⑤ 伤寒高发地区人员可接种伤寒疫苗进行预防。

 

        4、甲型肝炎

    (1)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厌油、恶心、疲乏等。

    (2)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病人粪便污染水、食物可造成疾病传播。

    (3 预防:

    ① 病人需隔离治疗,粪便、呕吐要进行彻底消毒;

    ② 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食熟食,饮开水,洗净手”。

    ③ 做好“三管一灭”工作,管好水源、垃圾、粪便,消灭苍蝇。

    ④ 大搞环境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⑤ 必要是接种丙种球蛋白和甲肝疫苗。

 

        5. 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症状为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

    (2)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接触患儿粪便、疱疹液或被污染的玩具、毛巾、口杯等进行传播,同时患儿咽喉、唾液中病毒可通过打喷嚏传播。

    (3)手足口病预防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常通风、勤消毒”:

    ① 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② 吃熟食:不吃生冷或半生不熟的食物;

    ③ 喝开水:不喝生水

    ④ 常通风:家中需经常开窗通风,少到人多拥挤、空气流动差的地方;

    ⑤ 勤消毒:儿童应有独立餐具、毛巾;餐具、奶瓶要煮沸消毒;毛巾、衣被要常清洗、晾晒。

 

        6、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1)俗称“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结膜引起,发病急,感染后2小时~48小时内即可发病。标志性症状是眼睛发红,同时病人的感觉是眼刺痒到刺痛,眼内异物感明显并有烧灼感,怕光、流泪、眼睑沉重、睁眼困难、眼部分泌物增多等。

    (2)具有很强传染性,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最常见为“眼―手―眼”和“眼―水―眼”传播,光看不接触是不会被传染,接触病人眼睛、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或被其污染的生活物品及水源可感染。

    (3)预防:

    ①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剪指甲,饭前便后勤洗手。切记不要用脏手揉眼睛;

    ② 红眼病流行期间,减少到公共场所去的次数,包括游泳池、电影院、商场等。

    ③ 如果家中有红眼病患者,要采取隔离治疗,尽可能避免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盆等。患者在痊愈前,要暂时停止上课或上班,多在家中休息,严禁到公共泳池游泳。

    ④ 学校、幼儿园、理发馆、浴室等公共场所的公用物品要勤消毒。比如,使用医用84消毒液浸泡抹布或拖布,用其打扫卫生、洗碗、擦桌子等。

    ⑤ 不要用餐厅提供的毛巾擦脸,以免因毛巾消毒不完全而感染红眼病;不要与他人共用眼部药物、眼部化妆品和其他可能接触眼部的药品或用品;接触电脑键盘后要洗手,切忌揉眼、搓脸,尤其是使用公共键盘者。

 

        7、流行性出血热

    (1)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一种叫“汉坦”的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部、颈部、上胸部皮肤潮红)等出血热特有的症状。

    (2)鼠的尿、粪、唾液中含有病毒,可附在空气的尘粒中,通过呼吸道传播;同时伤口接触病毒或吃被病毒污染的食物也在造成传播。

    (3)预防:

    ① 灭鼠、防鼠是控制出血热流行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洪涝灾害期间,发动群众采用毒鼠、捕鼠、堵鼠洞等综合措施灭鼠;野外搭帐篷应挖防鼠沟、建高铺、铺不靠墙。

    ② 病毒对热敏感,应做好水和食物消毒,饮用水应煮沸,剩菜、剩饭应加热后再食用;

    ③ 在出血热高发区的洪涝灾区,可开展人群疫苗接种,特别是居住在堤坝、高地的人群。

 

        8、钩端螺旋体病

    (1)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骤然发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严重病人可出现肺出血、黄疸等,甚至死亡。

    (2)病人、鼠类及猪等家畜是传染源,病人和动物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及动物的体液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的水、土壤、植被而感染。在水田、池塘、江河等劳作人群容易感染,洪涝灾害期间,家禽排泄物、鼠类栖息地被洪水淹没,造成大面积污染,抗洪救灾人员及灾民常与水接触,易造成流行。

    (3)预防:

    ① 预防该病的关键是灭鼠、管理好牲畜 ,防止水源污;

    ② 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在流行地区和流行季节的河沟或池塘中涉水或洗澡,下水作业需穿胶鞋;合理施肥或施洒农药,用草木灰或石灰等改变农田水质,以消灭钩体;

    ③ 疾病流行区,高危人群可进行疫苗接种。

 

        9、流行性乙型脑炎

    (1)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

    (2)乙脑的传染源是被乙脑病毒感染的猪,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一般健康人被叮咬后不会发病,只有身体抵抗力弱才会发病,10岁以下儿童最容易发病。

    (3)预防:

    ① 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 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

    ③夜间睡眠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

         人畜居住地要尽量分开,同时做好畜棚(特别是猪圈)的灭蚊工作。

 

        10. 流行性感冒

    (1)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头痛、肌痛、乏力、鼻炎等症状。

    (2)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是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同时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口腔、鼻腔、眼睛的分泌物也可传播疾病。

    (3)预防:

    ① 对于老人、孩子及有慢性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员,可选择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患流感风险;

    ② 适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行季节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的场所;③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接触眼睛、鼻子和嘴;

    ④ 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11 疟疾

    (1)俗称“打摆子”,是有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的寒战、高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2)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输入被感染的血液或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传播。

    (3)预防

    ①  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夜间睡眠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

    ② 疟疾流行时,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服用乙胺嘧啶、伯氨喹等药物。

 

        12 血吸虫

    (1)俗称“大肚子病”,是严重损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急性感染了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咳嗽、多汗、腹胀、腹泻、粘液血便或脓血便。

    (2)血吸虫在钉螺内发育成尾蚴后释放入水中,含尾蚴的水称为“疫水”,接触疫水后,尾蚴可在数秒中内穿过皮肤进入体内,造成感染。感染血吸虫的人或家畜,粪便中含有大量虫卵,虫卵在水中发育成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能继续发育成尾蚴。

    (3)预防

    ①  防洪抢险期间,灭螺不仅效果差,而且代价太大,个人防护也难以进行,如当地是流行区,应以吡喹酮早期治疗为主要措施;

    ② 对血吸虫感染的人和动物进行及时治疗或控制,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严禁将家畜粪便直接排入水中;

    ③ 严禁接触疫水,短暂接触疫水也可被感染,必须接触疫水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或预防性服药;

    ④ 使用化学药物或改变孳生环境,消灭钉螺。

分享
版权所有:安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2020,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 邮编:246000 皖ICP备11016548号-1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建议使用1024X768以上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您是第 3904542 个访问者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035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