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疾控动态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象牙塔里“心事”如何解

来源: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发布时间:2020-06-03 09:42:24     浏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 唐登华 高兵玲

 

  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近年来,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甚至自伤自杀的现象频发。2015年的一项高校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自杀率为2.37/10万。2020年的最新研究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为31.38%,并存在升高趋势。本期,我们邀请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相关专家就目前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正确的应对方式作一介绍。

 

  科学看待大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其个人生理发育、心理发育特点、性格特征、家庭环境、学校专业和社会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多重因素催生心理问题

 

  从心理社会角度来看,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主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形成自我意识、处理亲密——孤独的问题。

 

  大学生群体往往自我意识比较模糊,过度和别的同学比较,易产生过度自卑和强求。有些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入学后难以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也有些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对未来感到迷茫。还有一些人学业压力大、专业化强、竞争压力大、对自学要求高,从而难以适应。同时,大学生还常有一些情感需求,例如,渴望获得友谊,但又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不擅长处理冲突;渴望恋爱,但爱情观不成熟,不擅长处理感情问题,可能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分手困惑;渴望独立,不乐意接受家庭、学校、社会的批评教育,甚至有反感和对抗情绪。当大学生的自信受到挫折或独立性挑战时,又易于感到沮丧、自卑、退缩。此外,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在面临考试、毕业、考研考博、找工作等重大时刻时,特别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

 

  七类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目前,大学生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分为以下几种。

 

  1.适应障碍 即面对明显的生活和环境变化,产生短期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焦虑不安、神经过敏、轻度抑郁、自责无助、伴失眠,部分有逃学、游戏成瘾、抽烟、喝酒、斗殴等情况。

 

  2.社交恐惧 又称社交焦虑障碍,即在社交场合害羞、局促不安,害怕被审视,不敢演讲,回避社交,极端情况下可导致社会隔离。

 

  3.焦虑障碍 经常或持续出现过度焦虑,精神上过度担心、惶恐不安;坐立不安、头痛;心慌气短、腹泻、尿频等。

 

  4.抑郁障碍 无明显原因的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易疲劳,自卑、悲观厌世,常有“无用、无助、无望”感,伴有脑力下降、活动少、食欲差、失眠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5.进食障碍 主要包括两类。厌食症患者总觉得自己太胖,害怕发胖,通过节食、过度运动、服用减肥药等,有意造成并维持低体重,可有明显消瘦、发育延迟和内分泌紊乱。贪食症患者则表现为反复发作、冲动性暴食,之后又因怕胖而禁食、过度运动、抠吐、滥用药物等。

 

  6.强迫症 控制不住地出现一种想法、冲动,如总是怕脏、反复洗手,总担心安全、反复检查门锁门窗,反复回忆,强迫性思考无用的问题,自觉没有必要,但是无法控制,给本人造成很大的痛苦。

 

  7.重性精神障碍 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均可在青壮年起病。躁狂表现为过分高兴或易激惹、话多、言语夸大、想干大事、忙碌不停等,但多虎头蛇尾;睡眠少、性欲食欲亢进,部分伴幻觉妄想。精神分裂症通常在青壮年起病,表现形式多样,通常有幻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情感反应不协调等。

 

  学校应努力提供帮助

 

  大学生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个人、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应共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近些年,在教育部指导下,各高校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建立了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等。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建议各高校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是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形式。在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基础上,开设恋爱婚姻、压力应对、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专题选修课程。第二是开展宣传文体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文娱和拓展活动。第三是强化咨询服务。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第四是完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对心理危机学生密切追踪,畅通从学校心理中心到校医院、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绿色通道,及时转介。五是坚持转介和医学优先原则。对疑似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尽早转介到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评估诊断,同时推进医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心理障碍学生的康复。

 

  高校心理援助办法多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郭琦

 

  心理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不是大学生才有。与不是大学生的同龄人相比,大学生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心理健康状况都要好得多,所以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应过分夸大。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同时又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近些年,各高校积极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多数学校通过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依托学生工作部门,共同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掌握学生心理健康需求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应分析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以学生成长为导向,浸润式做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健康教育校园氛围,把健康的心理传递给学生。例如,常规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健康科普讲座、心理健康系列学生活动、开设心理学课程等等,都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另一方面,设立专门心理咨询中心,利用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保障学生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解决日常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类情绪问题。开设团体辅导、个人咨询等服务,指导学生心理活动类社团,与学生工作队伍形成合力,为学生成长提供帮助。

 

  打造快捷心理援助途径

 

  近些年,各高校还根据自身条件开通了大学生精神疾病诊疗“绿色通道”、开设心理危机援助24小时热线、设立心理健康科普公众号、提供心理自评小程序等心理援助途径。这些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方式,更符合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例如,心理危机援助热线开通后,同学们能够更便捷地寻求到专业的支持与帮助。学生在最需要的时候拿起电话,重新获得生活和学习的希望。

 

  公众号和自评小程序应用则更方便地让学生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了解自身心理状态,学习如何评估和处理情绪问题。例如,有学校提供“心情温度计”小程序自测方式,学生可以自测情绪并获得处置建议。对于问题严重或者可能危害自己的学生,程序提供心理援助热线一键拨通支持。

 

  当然,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并不是治疗机构,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识别问题,进行紧急危机干预以及健康教育等。一般的轻症学生可以通过咨询解决问题,但咨询不能代替临床治疗,所以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到专业机构就诊是关键。

 

  然而,目前,社会对于心理疾病的认识偏见依然存在,因而开通绿色就诊通道对于高校学生心理援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大学生心理援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夸大,不回避,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氛围,保障大学生健康发展。

 

  做到六点 心理问题可减少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李雪 王慧

 

  1.规律作息 规律作息除了保证身体健康外,对心理和大脑健康也十分重要。建议早睡早起,每日保证7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2.远离烟酒 长时间吸烟或饮酒对情绪有破坏作用,严重时会形成烟瘾或酒瘾,正常的脑功能也会受到破坏。可能有些人会问,偶尔的吸烟饮酒是不是没关系?比如“以酒助眠”?“小酌怡情”?这些理解是错误的。目前研究发现,吸烟饮酒是不良的减压方法,对身心健康毫无益处,饮酒带来的睡眠也不是正常健康的睡眠。

 

  3.培养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可以拓宽生活的宽度,也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帮助我们表达自我。研究发现,拥有个人兴趣爱好的人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

 

  4.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 调节情绪的第一步是学着察觉自己的感受,明白情绪没有对错,逐渐了解感受背后的想法、需求与期待。学着探索适合自己的良性减压方法,帮助我们缓冲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力。推荐的减压方法有不同种类的运动。例如,接触大自然,艺术活动(如绘画、唱歌等)、阅读、写作、冥想等。

 

  5.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研究发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对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大学时期,我们经常要面临很多相处的问题。比如,如何和不在身边的父母相处?如何和亲密的爱人相处?如何和朋友相处?如何和自己相处?有意识的学习相关的方法,可以促进我们的人际交往,促进自身健康。

 

  6.学会求助 大学生处于青年早期,面临很多的发展任务。比如,爱情的体验和经营,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自我身份和能力的评估定位,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发展,职业的规划等。从以学业为主的中学跨入多元化发展的大学,很多同学会感到不适应和迷茫。

 

  成长的路上难免有困境,希望大家困难时,不必独自承受痛苦,及时向身边信任的亲人、朋友、老师求助,相信“办法永远比问题多”,再困难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寻求压力疏解 这些“坑”别跳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特诊科 孔庆梅

 

  大学生离开家庭,进入集体生活,学习和生活方式与中学阶段有很大不同,一方面变化大、压力大,另一方面个体应对压力的方法可能不足够或者不成熟。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他们会尝试寻求各种疏解方法,希望痛苦感尽快消失。

 

  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可能迅速地平复痛苦,但通常只是一种逃避行为,旧问题没有被解决,反而出现很多新问题。以下是几种错误的情绪应对方式,同学们务必要避开。

 

  物质滥用

 

  吸烟、喝酒或者滥用毒品,可能让年轻人觉得比较酷,显得比较成熟,满足了虚荣心或者让自己更容易融入一些小团体,减少了孤独感。另外,烟、酒、毒品作用于大脑相应神经元受体,可以通过生物学作用缓解各种不良情绪,甚至产生特殊的快感。但是,这种缓解作用都是暂时性的,当体内物质浓度下降时,个体快感消失,再次体验到痛苦。这些物质具有成瘾性,需要不断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从而导致烟、酒或其他物质成瘾,欲罢不能。

 

  网络沉迷

 

  当现实中人际关系不良、挫败时,有些学生选择沉迷在手机中,玩游戏、看视频、浏览各种网页,这虽然使人暂时忘记了各种烦扰,但现实问题并未解决。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巨大反差,让个体更难以接受现实,从而封闭自己,出现学业下降、身体状况变差、人际关系疏远等问题。

 

  购物成瘾

 

  有些人由于被压抑、被忽视等原因导致内心存在强烈的不满足感,会通过购物来补偿自己。随着网络购物普及,购物成瘾者越来越多,女性更多见。冲动购物并不是真正需要,有些人收到快递时甚至都不拆包装。由于消费增加,个体又自责、愧疚,虽暂时克制,很快会陷入下一轮冲动-克制-再冲动的恶性循环。受困于购物成瘾这一恶性循环,很多人没有深入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也有些人为了满足购物欲望而采用欺骗、偷窃甚至其他不良方式获得钱财,进一步伤害了自己。

 

  不良进食

 

  年轻人为了得到别人夸赞,可能会过分在意体重,希望维持非常苗条的身材。为此,他们克制饮食、过分运动、滥用减肥药、泻药,还有人在大量进食之后呕吐,将吃下的食物再吐出来,试图维持能吃又不胖的状态。这不仅使身体受到了伤害,内心也越来越脆弱,更加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

 

  自伤行为

 

  有些年轻人在情绪风暴下,会伤害自己,掐、抠、咬、烫、割、划身体或者去做非常危险的活动,自觉疼痛和鲜血才能让情绪稳定下来。他们不一定是想自杀,但自伤和自杀之间并没有清晰的边界。自伤者,感觉像有瘾一般,习惯性地用这种方式。自伤者其实是在发出信号,希望别人关注自己,给自己理解和关爱。然而从他人的角度,自伤行为比较血腥、太有冲击性,让人恐惧、担心,反而不能给予相应的理解和支持。

 

  以上这些方法由于其幼稚性、冲动性、不成熟性的特点,即使短暂隔离了痛苦,但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且带来了新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得不偿失。

 

  痛定思痛,大学生们该如何平复情绪,前提是要善待自己,继而采用积极成熟的应对方法,这才是长久之计。

 

  大学生都爱问

 

  这些苦恼很常见

 

  □北京大学医学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 张丝艳

 

  问:为什么每次有重要作业或者考试,我就会很纠结,一方面想要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又总会拖延,心里虽自责,但就是不想去做?

 

  拖延其实是一种回避行为,它会让我们暂时不用去面对困难或烦恼的事情,减轻焦虑。但是,长远来看,会损伤我们的效能感,强化内疚、自责、焦虑和无力感。被拖延的任务往往是那种大而复杂的,很难一做就成,需要耐受不确定性,并且忍受一时的挫败感。而对有些人来说,做好一件件事情,是自尊和价值感的唯一来源,所以他们很恐惧“做不好”,那将是对他们整个人的否定。于是,他们很难忍受挫败感,甚至是挫败的可能性,一旦不顺利或者没有正性的反馈,便会回避拖延。

 

  问:为什么每当别人向我提一些要求,即便我不想做,但仍然无法拒绝?

 

  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被过度的强调服从。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想保持关系和谐,避免冲突,就尽量顺从,满足别人的期待,忽略自己。也许我们曾经反抗过,但发现对方不能理解和体谅,反抗之后更难受,修补关系更累心,于是便不敢再生事端。过去的经历对我们现在的行为和选择都有深远的影响,我们一开始是意识不到的,随着心智的成熟和发展,才能逐渐看清当下面对的人已不同于过去,当下关系的性质也不同于过去,在新的关系中,我们才可以学着用新的反应来互动。

 

  问:为什么见不到父母非常想念,但是一起待几天后又矛盾不断?

 

  曾几何时,父母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是那么需要他们,看到他们眼里的光和脸上的笑会让我们觉得整个世界是又亮又暖的。他们稳定、温暖的存在为我们注入了最初的安全感和连接感,这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体会过这样的亲密无间之后,我们才能够如风筝般御风高飞。当我们灰心丧气的时候,也正是父母的接纳和支持为我们重新注入能量、渡过难关。也许长大后的我们会觉得和父母渐行渐远,互相有很多看不顺眼的地方,因为曾经的亲密一体要逐渐转变成两个既独立又相互连接的个体,这个过程对双方都是很大的考验,会有很多矛盾、激烈的情绪,也需要日渐成熟的我们,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接纳和引导父母,修复关系中的裂痕。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亲子之间想要在情感上彼此靠近,连接的原动力是永恒不变的。

分享
版权所有:安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2020,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 邮编:246000 皖ICP备11016548号-1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建议使用1024X768以上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您是第 3904542 个访问者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035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