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
领导关注能为多少艾滋病患者找回尊严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9-29 14:17:31 浏览:次
一次意外,让广东英德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王某全身85%深度烧伤,在此前四个月的奔波就医中,几家医院均以各种理由拒绝收治。媒体报道以后,引起了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的关注。9月20日,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率专家亲赴会诊,并对其作出留院的决定,等待时机成熟进行局部植皮手术。王某四个月的心酸历程终于有了期盼。(9月21日《南方日报》)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无疑应该得到及时救治,这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患者痛苦、增加他们的生存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健康人群免受感染。《艾滋病防治条例》也明确规定: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患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行治疗。然而,令人错愕的是,多家医院都拒绝收治全身85%深度烧伤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导致患者在外辗转奔波4个月之久。医院如此“谈艾色变”有悖于救死扶伤精神,也亵渎了艾滋病患者的权利与尊严。
当然,笔者注意到,患者家属通过微博求助,媒体报道后,事情有了转机。在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的关注下,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率专家亲赴会诊,“艾滋女”四个月的求医历程终于有了盼头。媒体的报道与领导的关注很温馨,但是个案关注只能解决个案问题,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作支撑,单靠领导关注能帮助多少艾滋病患者找回医疗权利与人格尊严呢?面对更多求医无门的艾滋病患者,又该怎么办呢?
艾滋病患者求医无门并非一地独有的现象。今年5月中国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联盟发布的《关于解决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手术难”问题建议》显示,仅在这家民间组织走访的123位HIV病毒携带者中,就收集了38个“手术难”的案例。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米歇尔・西迪贝介绍,2009年世界艾滋病日之际出台的一份有关中国艾滋病歧视状况的研究报告显示,在知晓感染者的身份后,1/4的医务工作者、超过1/3的政府官员和教师持负面和歧视态度。
面对歧视,艾滋病患者除了无助、失望以外,还可能因此隐身社会,回避世俗的眼光。除了故意隐身社会的艾滋病患者以外,据资料介绍,目前约有44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并不知晓自己已被感染。如此防艾现状令人后怕。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官员曾提醒中国,确保医疗卫生专业服务人员获得培训,减少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和侮辱,提升他们的专业服务水平,满足感染者医疗服务需要。从医院拒绝艾滋患者的残酷现实来看,听取这样的善意建议很有必要。
经过多年的“红丝带”宣传教育,虽然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慌心理已经有所放松,不再谈“艾”色变,但是世俗的眼光还远远不能够坦然接受艾滋病患者。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中国的协调员伯恩哈德博士认为,“几乎有一半的中国人不会与艾滋病患者同餐,还有1/4的人不愿与他们握手。”艾滋病患者受歧视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艾滋病患者的生活环境仍显逼仄。已经公开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遭遇歧视,求医无门。其他感染者即使怀疑自己感染艾滋病毒,也可能选择隐身社会。而社会对此一无所知,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势必造成更大的健康安全隐患。
因此,艾滋病患者求医无门,不仅“将”了医院的“军” ,政府部门也不能免责。为艾滋病患者着想,也为了保障广大公众的健康安全,相关部门不能满足于个案关注,要切实负起责任。一方面要完善防艾机制,制定严密的防范预案,让艾滋病患者得到悉心关爱与及时救治。另一方面要继续强化有关艾滋病常识的宣传教育,消除公众恐慌心理,特别是医院要带头给艾滋病患者营造宽松的医疗环境。为防止医院之间推诿扯皮、“踢皮球”,政府部门可考虑安排专门医院收治艾滋病患者。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改变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心态,让艾滋病患者普遍感受到社会关爱,才能让艾滋病患者回归正常的治疗轨道和生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