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08 10:45:32 浏览:次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其中一条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些十六大代表在讨论中认为,这条经验的取得历经艰辛,来之不易,弥足珍贵,需要格外珍惜,坚定不移地贯彻。
放眼今日神州大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干部和群众的心田;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果;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窗口”为社会带来勃勃生机;送温暖、手拉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五好家庭等活动领社会风气之先……这些都同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力量。精神文明建设有更加突出的位置,有丰富扎实的内容,有群众喜爱的形式,有实实在在的成果。有的代表说,一个共同的感受是:精神文明这一手硬起来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在抓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抓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共产党人用一句通俗而寓意深长的话,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1992年,党的十四大制定了两个文明一起抓、在本世纪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并把这一方针写进了党章。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再次强调: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成为建设精神文明的跨世纪行动纲领,它明确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针和重要措施。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开始进入一个令人鼓舞的时期。
1997年党的十五大特别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从领导力量、组织工作和制度机制上保证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展开。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思想指导。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代表们回顾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走过的每一步,讨论江泽民同志报告中的这一精辟论断,备受鼓舞。他们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中来考虑,放到整个世界的大局中来考察,总结出的一系列符合实际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蕴藏着深刻思想和政治智慧
“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宏伟目标的不懈追求。
十六大代表张俊九、周强、顾秀莲等在讨论中深有体会地说,通过13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中的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人民群众亲身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带给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繁荣。
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经济越发展,物质文明水平越提高,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只有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旺发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要在全党普遍深入持久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重在管理,这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的有力保证。建设包括管理,管理促进建设。思想文化教育部门和所有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或传播的企事业单位,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积极倡导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64字创业精神”。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重视并发展教育和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伟大创举。通过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和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群众性活动,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基层。
全党重视,全民动手,这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领导干部务必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一把手,抓两手”,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
精神文明建设丰富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凝聚了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民族未来的展望。许多代表在发言中表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精神文明建设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
来自各地的十六大代表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的成绩感到振奋。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缩影。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素质,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城市变亮了,环境变美了,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中国12亿多人口,8亿多在农村。广泛开展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在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同时,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至今已有7年;“科技扶贫、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活动持续不断;文明新风进村入户活动引导农民改变陈规陋习;“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中西部“扶残助学”工程等把温暖和文明送到了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身边。
行业特别是“窗口行业”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对于提高行业职工素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实现行业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全国12个行业的规范化服务标准,使“窗口”单位更规范;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宣传,为人们树立了榜样;“百城万店无假货”、文明风景旅游区、零投诉等活动的推行,让公民充分感受到消费者应该受到的尊重。如今,人们感觉到服务单位的门更好进了,脸更好看了,事更好办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伟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在领导人民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历史必将证明,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更加生气勃勃,一个具有崭新精神风貌和强大道德力量的中国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