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党群工作 > 党务工作 >
党务工作

先进性教育要破除六种思想误区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08 10:53:26     浏览:

  
    对于党中央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决定,举国上下寄予了厚望,全体党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在少数党员中却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主要有“无需论”、“自扰论”、“无用论”、“无关论”、“冲突论”、“虚实论”六种认识误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是“无需论”。有的党员认为,党领导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更加稳固,党员队伍进一步壮大和稳定,没有必要进行先进性教育。
    二是“自扰论”。有的党员认为,在当今多样、多元、多变的社会生活面前,共产党员作为社会的一员,必然面临着各种消极影响和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不应该小题大做,况且我们党有6800万党员,是世界第一大政党,对于那些确有问题的党员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或者直接清除出党就行了,多一个少一个都没有什么关系,不要杞人忧天、庸人自扰,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先进性教育是党在自找麻烦,又增加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负担,不仅牢命伤财,而且还会“动摇军心”。
    三是“无用论”。有的党员认为,党执政时间长了,就会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容易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容易失去生机和活力,使一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飘飘然,不思进取,贪图安逸,以权谋私,整天沉溺于文山会海中虚度光阴,在迎来送往中乐此不疲,在灯红酒绿中流连忘返,在升官发财中煞费苦心。现在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虽然说不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但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场运动就能解决的,所以仅靠开展一次党的先进性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其作用一定是有限的。
    四是“无关论”。有的党员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党员,无职无权,每天只是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的事,没有什么问题,或者虽然有些问题,但都只是些小问题,与那些有严重错误的党员或党员领导干部相比,错误差得远、问题轻得多,可谓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而存在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理,觉得先进性教育与己无关,那都是“上面”的事,上面怎么说,基层就怎么做,存在依赖心理,或者是自己的问题只是些芝麻粒大的“小事”,无关紧要,没有大碍,只要把少数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大事”解决好就行了,存在“无所谓”的心态。
    五是“冲突论”。有的党员认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领导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各种困难和问题,各级党组织的绝大部分精力要用在大力发展本地经济上,不断探索适合于本地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帮助群众发展事业,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的困难和问题。面对繁重的经济发展工作任务,根本没有心思来思考先进性教育,没有精力来进行先进性教育,很难做到二者兼顾,必定陷入顾此失彼的局面。
    六是“虚实论”。有的党员认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是党中央在搞花架子,虚张声势,只会是在学习宣传热一阵子,实际操作中变化不大,走走过场,离不开老一套,不会动真格处理和解决问题,最后会草草收场,难以收到实效,与其在那里苦练虚功,还不如在发展经济上多做些实事,多让老百姓得到些实惠。而与此相反,有的党员则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先进性教育太超前、要求太高,给党员带上了“紧箍咒”,如果处理问题太多、太重,弄不好就会挫伤党员的积极性,甚至于损害党的事业,因而忧心忡忡,认为不如避实就虚,认认真真抓好学习,轻描淡写处理问题。
    这些认识都是错误而有害的,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必须要深入发动,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党的先进性从来都是同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历史任务相联系的,而不是抽象的,也从来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而走出思想误区,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积极投身到学习教育活动中去,人人接受学习教育的洗礼 。        
分享
版权所有:安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2020,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 邮编:246000 皖ICP备11016548号-1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建议使用1024X768以上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您是第 3904542 个访问者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035号
微信公众号